草鱼的生物学特征

草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草鱼的分类与形态特征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地方名有鲩鱼、草根子、鱼厚、猴子鱼等。草鱼的体形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口下位,无须;吻非常短,上颌略长于下颌;鱼体呈金黄色,背部呈青绿色,腹部呈灰白色,鳞片大而圆,鳞片的边缘灰黑色。侧线较平直。背鳍和尾鳍灰色,背鳍较短,胸鳍、腹鳍呈橙黄色,其体较长,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适合切割草类。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图3-12)。

草鱼的生物学特征

图3-12 草鱼(引自http://baike.baidu.com/)

二、草鱼的习性

草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为我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草鱼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在池塘饲养条件下,常栖息在水的中层,只有吃食时才到上层活动。草鱼活动力很强,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常以高等水生植物为主要食料。草鱼的食草有苫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草、浮萍、飘莎、金鱼藻、空心菜、凤眼莲、象草、苏丹草和宿根黑麦草等。在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如昆虫、枝角类和摇蚊幼虫等,也摄食商品饲料。在鱼种逐渐长大以后才以食草为主。鱼种阶段以浮萍为最佳食料,以后由嫩草转为较大植物性食物。草鱼食量大,最大日食量可达鱼体重量的60%~70%,但它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所以对草的消化率很低、排粪量大。草鱼喜清澈水域,多在水草茂盛的流水中活动。池塘养殖时,由于草鱼排粪量多,常常会使水质过肥,而不适宜草鱼生活,故宜在草鱼池中混养鲢鱼、鳙鱼,能净化水质,起到互利共生之作用。

在“四大家鱼”中,草鱼生长速度较快,一般饲养2年就可长到3~5千克。繁殖季节具有河湖洄游的习性,性成熟的个体在江河、水库等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丛生地带)摄食育肥。草鱼和其他几种家鱼的繁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翌年2月)以Ⅲ期发育阶段越冬;在3~4月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位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30~40小时孵出鱼苗。草鱼以其独特的食性和觅食手段而被当做拓荒者而移植至世界各地。

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为最迅速。当4龄鱼达性成熟后,增长就显著减慢。1冬龄鱼体长为340毫米左右,体重为750克左右;2冬龄鱼体长约为600毫米,体重约3.5千克;3冬龄鱼体长为680毫米左右,体重约5千克;4冬龄鱼体长为740毫米左右,体重约7千克;5冬龄鱼体长可达780毫米左右,体重约7.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40千克左右。草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的广东至东北的平原地区。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已移植至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各洲的许多国家。

相关推荐

参考文献

[1] 张久国,化东柱,孙宪海等.网箱养鲤配合饲料和投饲技术总结[J].水利渔业,1999,19(5):23-24. [2] 刘源泉.标准化池塘主养鲤鱼高产高 …

分享到朋友圈

草鱼的生物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