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荚枯病是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害豆荚影响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荚枯病主要为害豆荚豆粒,引起落荚、豆荚空瘪、枯死及籽粒腐烂等,严重时可以减产50%以上。宜注意进行科学防治。
荚枯病为害症状:
荚枯病从开花结荚至成熟期都可以为害,茎叶也可以为害,但以为害豆荚为主,除为褐色病斑,后变为灰白色凹陷病斑,形状不规则,上有密生的小黑点,有时黑点轮状排列。大豆嫩荚为害,发病轻的多不结实,豆荚空瘪,籽粒皱缩,剥开豆荚籽粒上会有白色菌丝层,大豆变苦,不能食用,为害严重时一般会引起嫩荚脱落。老荚感病后一般会造成鼓粒停止,豆荚变色,萎蔫,但一般不脱落,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而茎叶发病严重时可以造成病部以上部分发黄枯死。
荚枯病发生因素:
荚枯病是以种子带菌或田间病残体带菌,当大豆结荚后,田间温湿度适宜时,病菌会侵染进行为害,一般大豆结荚期,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较大时容易造成大面积流行为害,大豆种植密度大,光照不足,氮肥使用偏多,田间郁闭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土壤粘重田块多会重发为害。
荚枯病防治措施:
荚枯病主要是开花结荚期后,田间有足够病菌时,在栽培管理不当,田间湿度较大情况下就会发生为害,因此对于荚枯病的防治宜在减少控制病源情况下,重点做好种植栽培管理措施预防,结合发生初期喷药防治较好。对此具体防治措施建议如下:
选用抗荚枯病品种,避免大豆迎茬或重茬种植。大豆收获后清除田间残体,并进行土壤深翻,可以减少杀灭田间菌源。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大豆种植一定不宜密植,要根据品种特性进行合理密植,避免密度过大,后期田间通风透光不好,引起发生,大豆种植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有机肥,避免大豆旺长,造成植株过大,群体郁闭而引起发病。大豆开花结荚后可以喷施多元素叶面肥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不仅利于增产,还能提高植株抗病性,减少田间发病。
加强水分管理。大豆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通畅,土壤透气性好田块种植,开花结荚期间雨日天气较多时,宜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干旱浇水时,宜浇跑马水,不宜漫灌,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可以延缓控制发病。
药剂拌种预防。大豆播前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不仅可以杀灭种子病菌,也可以有效预防后期发生为害,一般可以按照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或咯菌腈等药剂拌种进行预防,效果均较好,同时还能有效防治苗期病害引起死苗。
田间发生后药剂防治。田间发现有荚枯病零星发生为害时,宜及时亩用500%的75%多菌灵或70%甲托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000-1500倍液,或百泰1500-200倍液,或30%苯甲醚菌酯2000倍液等连防2-3次,七天一次,可以有效控制发生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