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搞农资的,就从肥料的变化讲一讲近30年农村的变化吧。
30年前的1990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6-10年的样子,各地土地承包从1980年到1984年陆续开展了。
在80年代,农民种地用肥还是以农家肥为主,底肥根本不上其它肥料,只是在追肥时用硝酸铵,对,就是刚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发生爆炸的那种硝酸铵,只不过这是工业用的,那时的农民用的是农业用的。
硝酸铵含氮33-34%之间,劲头十足,一亩地一般只用20斤左右,追上后叶片马上就会变得黑绿,长势转旺。只是这个硝酸铵容易凝固,在使用前得用木棒敲开,挺费事的。所以,上了年纪的老百姓都会对硝铵有种特殊的感情。
除硝铵外,各个县几乎都有自己的化肥厂,主要生产碳酸氢铵,通常叫气肥或者臭肥,因为碳铵容易开袋跑肥,有异味,其实是氨气。
到80年代后期,全国建设了一些尿素厂,含氮46%,这相比之前的硝铵和碳铵含氮高了许多,老百姓逐步认识了尿素,很快在农村普及,有的老百姓为能买到尿素甚至会找到县长批条子。
现在有很多的文章讲现在与80年代时候的产量对比,确实相差很大,比如晋北春玉米,80年代只有几百斤的产量,而现在旱田也能轻松上千斤,好的水田都能上2000斤了,这与肥料的进步有很大关系。
80年代末,我国首批复合肥料在山西诞生,解决了一袋肥料中同时含有氮磷成分,一袋硝酸磷肥解决作物的氮磷需求,因为北方地区土壤含钾够高,所以不必要专门补充钾肥,这样,硝酸磷肥顿时北方,也火遍全国。
当肥料升级以后,我国农民也发现产量大幅度提高了。整个90年代,几乎就是硝酸磷肥的天下。
2000年过后,随着关于肥料放开的信号,全国各地建立起多家复合肥生产基地来,才有了各式复合肥料,一些单产碳铵和过磷酸钙的厂子也试生产了复合肥料,以含量25%起步,逐步到30%、35%、40%、45%、51%等,这种快速含量变化使得农民对于肥料使用量越上越多,造成了现在的一些土壤问题,但从增产方面来讲是起到了切实的作用了。
而在2005年以后,一些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的产出也是顺应了土壤改良的现实问题而推出来的。在之后 的果树蔬菜病虫害调节等问题中,有了各种调节剂,使得肥料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针对性了。
农村的变化从肥料上就能够看得出来,现在有了更好的水溶性肥料,各种药肥,都是顺应形势和需求的结果。将来有机化种植更多了,无水栽培更多了,肥料的变化就向精准化发展了,农村会更好,农民种地会更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