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羊毛虱病
羊毛虱病是由毛虱在绵羊、山羊体表寄生导致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炎、瘙痒难忍、脱皮、脱毛、身体消瘦、贫血。本病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羊发病原因通常为圈舍面积太小、过于拥挤。
(一)病因
引发本病的毛虱有两种,即绵羊毛虱和山羊毛虱,二者表现出显著的宿主特异性。虱体长为0.8~1.0毫米,身体扁平,颜色为淡黄褐色,头部比胸部大,腹部较大,口器坚硬而扁阔,为咀嚼型,触角由3节组成,足有3对,无翅膀。
(二)临床症状
毛虱寄生后主要食物来源为羊体的表皮组织、皮肤分泌物及毛、绒。羊感染本病后可见皮肤瘙痒,精神不安,羊常因啃咬或摩擦患部而出现皮肤损伤。羊病程较长时,患部被毛蓬乱、易断或出现脱落,患部皮屑增多、皮肤粗糙,患羊可能出现饮食或休息紊乱,身体日渐消瘦,贫血,抵抗力下降,或出现其他疾病,最终可能因衰竭而死。
(三)诊断
羊毛虱病的诊断可结合临床症状及疾病流行特点,仔细检查疑似病羊的皮肤,当发现毛虱或虱卵时便可确诊。
(四)防治
1.预防 养殖场应加强饲养管理水平,经常对羊体被毛进行刷梳,使羊体维持干净整洁。羊圈舍应保持卫生,经常清扫、消毒,并保持良好通风情况,保持羊舍干燥。公共用具定期进行消毒。定期检查羊群情况,及时隔离治疗已经发现的病羊。对新引进的种羊要严格检疫,避免将毛虱病传入羊群。此外,对羊群每年定期药浴,消灭病因。
2.治疗 可参照羊痒螨病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 羊痒螨病
羊痒螨病俗称为羊疥疮、羊癞,是由痒螨在体表寄生而引发的一种慢性寄生性皮肤病。本病表现出较高的传染性,在短期时间内就可造成羊群严重感染,并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绵羊多为痒螨病,山羊多为疥螨病。本病可通过与患畜直接接触感染,或者间接接触被螨及其卵所污染的圈舍、用具也可发生感染。冬季、秋末和初春是本病的多发季节。感染本病时,被毛浓密和温度、湿度均衡的皮肤部位通常首先感染,一般绵羊多见背部、臀部及尾根部发生感染,随后将蔓延到体侧。
(一)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痒螨,虫体呈长圆形且个体较大,长0.5~0.9毫米,肉眼即可观察到。痒螨寄生于动物体表,并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期的发育阶段。从卵发育至成虫一般需2~3周,条件适宜情况下9~10天即可完成,对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痒螨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初发阶段,虫体小刺、刚毛和分泌的毒素将对神经末梢造成刺激,可出现剧烈的瘙痒,病羊常常在墙壁、树干等处摩擦止痒;通常阴雨天气、夜间、通风不好的圈舍,痒觉将显著加重;此外,患羊的摩擦和啃咬将损伤皮肤,患部皮肤产生丘疹、结节、水疱,甚至脓疱,随后出现痂皮和龟裂。绵羊被痒螨感染后,患部可见大片被毛脱落。病情较严重时,羊可表现出食欲减退,身体日渐消瘦等现象。
(三)诊断
诊断时依据羊的症状及流行特点,可作初步判断,随后对疑似病羊可采集皮肤组织检测病原是否存在,进行最后的确诊。其方法是:凸刃小刀经过火焰消毒后,涂上50%甘油水溶液或煤油,在患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的皮肤交界处刮取皮屑,刮取程度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准;采集到的皮屑放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煮沸,等到皮屑大部分被溶解,经沉淀后,取其沉渣对虫体进行镜检。条件缺乏时,也可将刮取物放入平皿内,平皿在日光下照晒或在热水上稍微加温,随后将平皿置于白色背景上,并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无爬动的虫螨。在诊断本病时,对于症状类似的疾病应注意鉴别。
1.与湿疹的鉴别 湿疹导致的瘙痒一般不剧烈,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不具备传染性,且皮屑内不存在虫体。
2.与秃毛癣的鉴别 秃毛癣患部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患部可见浅黄色干痂且易剥落,瘙痒症状不显著。对用10%氢氧化钾处理过的毛根或皮屑进行镜检,可观察到癣菌的孢子或菌丝。
3.与虱病和毛虱病的鉴别 虱和毛虱感染引发的症状有时与本病相似,但其皮肤炎症、皮屑脱落及形成痂皮程度都较轻,且病羊毛发中易找到虱及虱卵,患部并无虫螨。
(四)防治
1.预防 每年对羊群定期药浴,消除病因。新引进的羊应隔离检查,并严格检疫,确定羊未寄生虫螨后再与健康羊群混合饲养;圈舍要保持卫生、干燥、通风,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一旦发现有羊发病应立即隔离并及时治疗,治疗期间可用0.1%蝇毒磷乳剂对羊舍及其用具消毒,控制病原的蔓延。
2.治疗
(1)涂药疗法 病羊数量少且患部面积小时适宜选择此方法,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治疗过程中。涂药方法为:涂抹药物之前剪去患部毛发,并用温肥皂水或2%来苏儿对患部进行洗刷,将痂皮除去,然后将患部擦干开始涂药,涂药应分几次进行,且每次涂药面积不能超过体表的1/3。
(2)药浴疗法 病羊数量众多、气候较温暖时适宜选择此方法,对螨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常选择药浴方法。药浴时间可选择在山羊抓绒、绵羊剪毛后5~7天进行;所选药物经过小批羊的安全试验后,方可对大批羊群应用药浴;药浴过程中,药液温度应维持在36~38℃,并根据情况适量补充新药液;每次药浴时间1~2分钟,注意羊头也应进行药浴;药浴前确保让羊饮足水,以免出现羊饮食药液的情况。由于螨卵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治疗或预防时,需重复用药2~3次,每次药浴间隔时间为7~8天。
常用的药浴药物如下:
淤双甲脒,每吨水加入12.5%双甲脒乳油4000毫升,配成乳油水溶液,对羊群进行药浴。于有机磷制剂,主要有0.05%辛硫磷乳液、0.015%~0.02%巴胺磷水乳液、0.05%蝇毒磷水乳液、0.025%螨净(二嗪农)水乳液、0.5%~1%敌百虫水溶液(应慎用)等。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0.005%溴氰菊酯水乳剂、0.006%氯氰菊酯水乳剂、0.008%~0.02%杀灭菊酯水乳剂等。
(3)注射疗法 各种类型的螨病治疗都可用此方法,且注射方法简便快捷,优于以上疗法。常用的药物为阿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毫克的使用量,一次皮下注射。目前市场上有含1%阿维菌素的商品注射液,可按每50千克体重1毫升的使用量进行注射。此外,本品也有粉剂,通常为内服和外用(浇注),也能起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第三节 网尾线虫病
网尾线虫病是由于网尾科的丝状网尾线虫在羊的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寄生导致的疾病。本病具有地方性流行特点,潮湿地区发病率较高,对羔羊危害严重。本病可导致羊生长发育受阻,羊产品质量下降,严重时将引发死亡。
(一)病原
丝状网尾线虫是本病病原体,寄生部位多在反刍动物(如绵羊、山羊、骆驼等)的支气管,气管和细支气管有时也可感染。本病对羔羊危害大,并导致严重的损失。虫体呈现乳白色细线状,肠管状如黑线在体内穿行。雄虫长25~80毫米,交合伞发达,后侧和中侧肋连成一体,并在末端稍分开,两个背肋末端部又出现3个小分支。
交合刺呈黄褐色靴形,为多孔性构造。雌虫长43~112毫米,阴门位置是虫体中部附近。虫卵呈椭圆形,长为120~130微米,宽为80~90微米,第一期幼虫便包含在卵内。
1.生活史
(1)发育过程 雌虫在羊的支气管内产卵(系卵胎生),随着羊的咳嗽动作,卵随黏液进入口腔,多数卵会进入消化道,部分卵随痰或鼻腔分泌物被排到外界。在通过消化道时,卵孵化为第l期幼虫,随粪便向体外排出。外界温度(25℃)和湿度适宜的情况下,1~2天内第一期幼虫进行第1次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3~4天后,经第2次蜕化将成为感染性幼虫。经过12~48小时,幼虫将第1次蜕化的角皮脱弃,但保留第2次蜕化的角皮作为其保护层。温度降低时,幼虫发育过程将延迟到11天。幼虫在10℃以下或30℃以上的温度内将无法发育到感染期。此时幼虫非常活跃。
羊在采食或饮水过程中,可能吞食幼虫受到感染。在小肠内,幼虫进行脱鞘,感染后2~5天,大量幼虫出现在肠系膜淋巴结内,并在此蜕化,形成第4期幼虫。随后幼虫沿淋巴和血流经心脏到肺,最后到达细支气管、支气管。感染后第8天,第4期幼虫出现在支气管内,并进行最后一次蜕化。感染后18天将发育为成虫,感染后第26天成虫开始产卵。羊体内成虫的寄生期由两个月到一年不等,这与羊体的营养状况相关。营养状况良好的羊,有较强的抵抗力,虫体的寄生期则短。羊的抵抗力强时,淋巴结内幼虫的发育将受到机体的抑制,一旦抵抗力下降,寄生的幼虫还将恢复发育。
(2)发育时间 在外界环境中,幼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到感染性幼虫,需5~7天(20℃);在终末宿主体内由感染性幼虫发育到成虫大约需要18天。
(3)成虫寿命 在羊体内,成虫寿命为2~12个月不等,这受到羊的营养水平和年龄的影响,营养状况良好的羊,寄生的丝状网尾线虫的寿命大概有2~3个月,但对身体瘦弱的羊,其寿命可达到1年以上。
2.流行病学
(1)感染来源 患病或寄生虫携带羊,粪便中常存在虫卵。
(2)感染途径 羊直接吞食经口感染。
(3)幼虫抵抗力 幼虫对热和干燥的抵抗力低,阳光直射和干燥条件下可迅速死亡,气候炎热季节不利于幼虫的生存。幼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在–4~5℃温度下仍可发育,其活力可保持100天之久;含幼虫的粪便被雪覆盖,即使在-40~-20℃下,其中的感染性幼虫仍可存活。
(4)年龄动态 本病对幼龄羊形成严重危害,病羊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且死亡率较高。
(5)地理分布 本病在潮湿地区感染率较高,呈地方性流行特点。
3.致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是虫体引发的肺脏病变,虫体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寄生后,在刺激下将导致发炎症状,且炎症向支气管周围组织继续发展,大量虫体的存在及其产生的渗出物,可引发支气管和肺泡阻塞,进而导致膨胀不全。膨胀不全部位继续发展将造成细菌感染,引发广泛性肺炎;此外,在膨胀不全部倍的周围肺泡病变还可能导致代偿性肺气肿。
疾病初期阶段,幼虫钻入肠黏膜可产生小出血点,数日内可消失,肠淋巴结可发生水肿充血,切面可观察到腺病变和幼虫,但这些病变很少发生。
(二)临床症状
病羊感染后体温通常不升高,羔羊一般症状表现严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成年羊患病时症状轻缓。显著症状表现为咳嗽,一般由干咳转为湿咳,具有阵发性、群发性,通常被驱赶或夜间休息时表现明显,常有黏液团块咳出;鼻孔有黏液分泌物排出,并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经常打喷嚏;身体日渐消瘦,后期可发生严重贫血。
(三)诊断方法
本病可±据临床症状如羊群表现出的咳嗽症状、发病的季节和发病率等,初步诊断是否可能感染肺线虫。同时,可通过幼虫检查法,贝尔曼氏法得到明确诊断,如果在粪便、唾液或鼻腔分泌物中发现第一期幼虫,即可确诊。剖检尸体检查,如果在支气管或气管中发现虫体和相应的病变表现,也可确诊本病。
(四)治疗方法
1.碘化钾溶液 用碘化钾的溶液作气管注射。碘化钾溶液的配置方法为,用碘片1克,碘化钾1.5克,蒸馏水l500毫升,混合制成溶液,灭菌后使用。药液应当天配当天使用,注射时需加温至20~37℃。注射量为羔羊8毫升,1岁羊10毫升,成年羊12~15毫升。
2.枸橼酸乙胺嗪 用量为羊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并配成30%的溶液,口服或皮下注射。
3.左旋咪唑 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4~5毫克,并配制成5%的水溶液,作肌肉注射或气管注射。
4.丙硫咪唑 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一次性口服。
(五)预防措施
维持羊舍和牧场的清洁干燥,避免出现积水潮湿现象,保证羊的饮水清洁。羔羊与成年羊实行分群放牧,基于羊在不同阶段的体质状况差异,可专门为羔羊设置牧场,加强对羔羊的培育。每年进行定期驱虫,尤其是在由放牧改为舍饲的前后阶段,一般每年驱虫1~2次,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
§§§第四节 羊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于日本血吸虫在人、牛、羊等在体内寄生导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江湖钉螺,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作为中间宿主的螺体将释放大量尾蚴,并对水源造成污染,在放牧、饮水过程中,羊群可能因接触这类疫水冶受到感染。
(一)临床症状
感染血吸虫后,病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可见肋痕外露,被毛杂乱粗糙且无光泽,此时羊毛变成沾满污物的灰色。病羊体温升高至40℃或以上,可视黏膜苍白,粪便变软且粘连成团,有时可见混有黏液、黏膜甚至血液,有时拉稀,部分病羊出现干性咳嗽,流鼻液,呼吸浅而快。严重情况下,病羊卧地不起,排尿呈浓茶样,生长发育受限,可引发母羊不孕或流产。呈急性感染的羊多因衰竭死亡。轻度感染羊症状表现不明显,一般只见体形较瘦,粪球略软等。
(二)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尸体明显消瘦,贫血,腹腔内常有大量腹水;肠系膜和大网膜均有明显的胶样浸润,严重时可波及胃肠壁的浆膜层,肠黏膜静脉内存在寄生成虫;肝组织出现程度不同的结缔组织化,随后出现萎缩、硬化;在肝脏和肠道散布着数量、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虫卵结节,有时心、肾、胰、脾、胃等器官也可见虫卵结节。
(三)诊断
血吸虫产卵数量较少,轻度感染时,从粪便中较难发现虫卵,可进行粪检实验进行确诊。可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根据粪中孵出的毛蚴进行生前确诊,死后确诊可±据血吸虫寄生数量及病理变化判断。
(四)防治方法
1.预防 定期驱虫,并将病羊淘汰。用灭螺药物或结合水土改造方法将中间宿主杀灭,同时将血吸虫的传播途径阻断。流行地区粪便实行堆积发酵或制造沼气,既可将虫卵杀灭,又可增加牧场肥料。确保选择无螺水源,实行专塘用水,防止尾蚴的感染。
2.用药指南
(1)吡喹酮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30~60毫克,一次口服,可取得显著疗效。
(2)硝硫氰胺(又名7505)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60毫克,一次口服,疗效较好。
(3)酒石酸锑钾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8毫克,加消毒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配成3%溶液,肌内注射,一次注完。
(4)敌百虫 绵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山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0~70毫克,灌服。如果病羊出现身体衰弱,可结合强心补液等药物。
§§§第五节 反刍兽绦虫病
反刍兽绦虫病是由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在绵羊、山羊的小肠内寄生引发的疾病。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莫尼茨绦虫,尤其是羔羊受到感染时,不仅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情况下将导致死亡。三种绦虫既有单独感染形式,也多见混合感染。本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流行更为集中的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
(一)病原
1.莫尼茨绦虫 以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比较常见,仅从二者外观较难进行区分。莫尼茨绦虫的虫体呈乳白色带状,组成部分为头节、颈节及链体,长度可达6米,最宽处16~26毫米。头节小且近似球形,上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节片形状短而宽,后部的孕卵节片呈方形。成熟节片包含两组生殖器官,在两侧呈对称性分布,卵巢和卵黄腺围绕着卵膜,在节片两侧构成圆环形。输精管、雄茎囊和雄茎均与雌性生殖管并列分布,同时在节片两侧边缘的生殖孔内开口。睾丸有数百个,在节片的两条纵排泄管内侧分布,但在靠近纵排泄管处呈现出密集分布。扩展莫尼茨绦虫有8~15个单行排列的泡状节间腺,并分布在每个节片后缘,其两端几乎可到达纵排泄管。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密集的小颗粒状,仅在节片后缘的中央部位排列分布。莫尼茨绦虫存在于孕卵节片中的子宫会合呈网状,内含大量虫卵,呈三角形、圆形或不整立方形。虫卵长度为50~60微米,内含1个被梨形器包围的六钧蚴。
2.曲子宫绦虫 虫体长度为4.3米,宽约12毫米,其个体大小差异性较大。每个节片包含1组生殖器官,卵巢、卵黄腺和卵膜靠近生殖孔一侧并呈环状排列。节片边缘分布的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睾丸分布于纵排泄管外侧。孕卵节片内的子宫多弯曲呈波浪状。副子宫器分布在子宫侧枝的末端,每个副子宫器含有5~15个虫卵。虫卵呈圆形且无梨形器。
3.无卵黄腺绦虫 属于反刍兽绦虫中较小的一类,虫体长度为2~3米,宽度为3毫米左右。节片分节不明显且较短。每个节片含1组生殖器官,节片边缘分布的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无卵黄腺,卵巢在生殖孔一侧分布,睾丸在纵排泄管的内外两侧分布,子宫分布在节片的中央。虫卵包裹在大而壁厚的副子宫器内,无梨形器。各节片中央的子宫相互靠近,肉眼可明显地看到虫体后部中央有1条白色的线状物贯穿。
(二)流行病学
螨是莫尼茨绦虫和曲子宫绦虫的中间宿主,无卵黄腺绦虫的生活史尚不明确,目前仅知其中间宿主为弹尾目的长角跳虫。在羊小肠寄生的绦虫成虫,随粪便会将其孕卵节片和虫卵排出,中间宿主将其吞食后,虫卵内的六钩蚴在其体内发育出似囊尾蚴。在采食过程中,反刍动物羊作为终末宿主将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连同牧草一起吞食后,似囊尾蚴在反刍动物消化道逸出,寄生于肠壁并逐渐向成虫发育。
莫尼茨绦虫病的分布在全球均可见,我国各地也常见报道,我国北方广大牧区常呈严重流行,每年因本病可导致大批羊死亡。其中,羔羊是本病的主要危害对象,伴随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呈下降趋势。
目前已报道的本病的中间宿主为地螨,它的种类之多可达30余种。地螨多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分布,土壤耕种3~5年后地螨数量将减少。特别是在下雨后的牧场,地螨的数量将明显增加。地螨耐寒力较强,越冬且春季气温回升后,地螨开始活动;地螨对干燥和热的抵抗力较低,一般在炎热季节,气温在30℃以上、地面干燥或日光照射时,地螨多从草丛钻入地面以下。通常认为,地螨活动多在早晨、黄昏或阴天,晴天活动较少。受到地螨的分布、生活习性等的影响,本病可见明显的季节流行性,但是不同地区的感染期会有差异。南方气温回升早,当年生羔羊一般在4~6月份出现感染高峰。北方气温回升晚,5~8月份可见感染高峰。
(三)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1.主要症状 患羊表现出的症状轻重主要受到所感染虫体的强度及自身年龄、体质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饮欲增加,身体消瘦,精神萎靡不振,并发生贫血与水肿。羔羊腹泻后,可在粪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有时虫体的一段从肛门吊出。病羊被毛常常杂乱无光,喜躺卧,并出现起立困难,体重迅速下降。如果发生虫体阻塞肠管,病羊可见肠鼓胀和腹痛表现,严重情况会因肠破裂而死。有时病羊也表现出神经症状,如盲目转圈、肌肉痉挛或头向后仰等。疾病后期,患羊常常仰头倒地,或做咀嚼动作,口周围有泡沫,几乎丧失对外界的反应,最终因全身衰竭而死。
2.病理变化 尸体往往身体消瘦,剖检可观察到肌肉颜色暗淡,较多的胸腹腔渗出液。有时可发生肠阻塞或扭转,肠黏膜受损出血,小肠内寄生绦虫。
(四)诊断要点
反刍兽绦虫病的诊断,首先可参考流行病学因素,如发病时间,羊是否为放牧,特别是羔羊,牧草是否存在大量的阳性地螨等。其次可进行粪便检查。检测可疑羊的粪便中是否有虫体的节片排出,或者对粪便进行虫卵检查,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采集可疑羊的粪便5~10克,加入10~20倍饱和盐水并混合均匀,用60目筛网进行过滤,滤过液静置0.5~1小时,此时虫卵已充分上浮,随后用一直径大小为5~10毫米的铁丝圈与液面平行接触以蘸取表面液膜,将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并覆以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有时因绦虫尚未成熟,患羊并不见虫体的节片排出,可采用诊断性驱虫方法,如观察到羊在服药后有虫体排出或症状出现好转迹象即可确诊。
(五)防治措施
1.预防 对羊群定期驱虫,第一次驱虫通常是在虫体成熟前,即羊放牧后30天内,第二次驱虫通常是在10~15天后进行,定期驱虫不仅对寄生的绦虫有效,还可有效避免病原可能对牧场或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有条件实行科学轮牧也是较好的预防措施。在放牧过程中,雨后、清晨和黄昏时间尽量避免放牧,从而使羊食入中间宿主地螨的几率降低。改良牧场,提高放牧质量,牧场进行深耕,种植优良牧草或实行农牧轮作,从而减少地螨的存在并使牧草质量得以提高。
2.药物治疗方法 反刍兽绦虫病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1)吡喹酮 按照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口服。
(2)氯硝柳胺(灭绦灵) 按照每千克体重60~75毫克,1次口服。
(3)丙硫咪唑 按照每千克体重20毫克,1次口服。
(4)甲苯咪唑 按照每千克体重15毫克,1次口服。
(5)硫双二氯酚 按照每千克体重75~100毫克,灌服,或通过菜叶包裹后口服。
(6)仙鹤草根芽粉 绵羊按照每只用量30克服用,1次口服。
§§§第六节 梨形虫病
由泰勒科和巴贝斯科的各种梨形虫导致的血液原虫病就是梨形虫病。绵羊和山羊发生此病时,羊泰勒虫和莫氏巴贝斯虫是主要病原体。本病通常是在硬蜱吸血时传播。我国的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牧区常见本病发生,疾病危害严重,常使羊出现大批死亡。
(一)病原
1.羊泰勒虫 常在红细胞内寄生,约有80%的虫体呈圆形和卵圆形,其次可见杆状虫体,虫形变形较少发生。圆形虫体直径为0.6~2微米,卵圆形虫体长度约为1.6微米。一个红细胞内常可见1~4个虫体存在,红细胞的染虫率通常低于2%。通过淋巴液涂片检查,通常可见到石榴体(裂体生殖)存在于淋巴细胞内或游离其外。石榴体直径约8微米,有的达10~20微米,其内含l~80个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直径为1~2微米。
2.莫氏巴贝斯虫 病原通常在红细胞内寄生,虫体形状主要是双梨籽形,约占总数的60%以上,其他形状可见单梨籽形、椭圆形和变形虫形等虫体,呈少数分布。梨籽形虫体长度为2.5~3.5微米,宽度约为1.5微米,比红细胞半径要大,虫体包含两个染色质团块。双梨籽虫体尖端通常在红细胞中央并以锐角相连。
(二)流行病学
羊梨形虫的生活史有待更加彻底的研究,目前对此尚不明确。
有资料显示,血蜱属的青海血蜱是我国羊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传播莫氏巴贝斯虫病的蜱种尚未确认。在蜱体内的病原通过有性的配子生殖并产生子孢子,蜱在吸血过程中可向羊体内注入病原。绵羊巴贝斯虫在红细胞内寄生时主要通过无性繁殖。在羊体内,绵羊泰勒虫首先对网状内皮系统细胞进行侵入,裂体繁殖则在肝、脾、淋巴结和肾脏内进行,随后寄生于红细胞内。作为病原的传播者,硬蜱在吸食有虫体寄生的羊血液过程中,病原随之进入蜱体内并进行发育,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疾病的流行。
青海血蜱是我国羊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者。目前已证实卵并不能传播本病,幼蜱或若蜱在吸食含有羊泰勒虫的羊血液后,生长到成蜱阶段可传播本病。本病多在4~6月份集中发生,其中感染高峰在5月份出现。羔羊在1~6月龄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也高,1~2岁羊次之,3~4岁羊则发病较少。羊泰勒虫病在我国表现出地方性流行特点,四川、甘肃和青海省多见本病,可导致羊大批死亡。有些地区发病率高达36%~100%,病死率高达13.3%~92.3%。
(三)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1.主要症状
(1)病羊患有泰勒虫病 疾病初期表现出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型;呼吸急促,心律不齐,鼻发鼾声;饮食下降,便秘或腹泻;精神萎靡不振,四肢僵硬,喜卧地;眼结膜开始为充血症状,随后颜色苍白,并发生轻度黄染;身体逐渐消瘦,体表淋巴结肿大,颈浅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可由核桃大至鸭蛋大,触诊表现出痛感。
(2)病羊患有巴贝斯虫病 发病症状主要为体温升高至41~42℃,稽留数日或可导致死亡;呼吸微弱,脉搏加快;精神萎靡不振,饮食下降或废绝;黏膜苍白,黄染明显;有时排出血红蛋白尿,并发生腹泻;红细胞减少至每立方毫米200万~400万,大小不匀。
2.病理变化
(1)泰勒虫病 因泰勒虫感染而死的羊,可观察到尸体消瘦,贫血,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其中以颈浅、肠系膜、肝、肺等处比较显著;肝脏、胆囊、脾脏明显肿大并可发现出血点;肾脏呈黄褐色,表面可见淡黄色或灰色小出血点和白色结节;皱胃黏膜出现溃疡斑,肠黏膜有少量出血点。
(2)巴贝斯虫病 因巴贝斯虫感染出现死亡的羊,剖检可观察到黏膜与皮下组织贫血、黄染;肝、脾肿大变性且有出血点;胆囊肿大2~4倍;心内膜、心外膜及浆膜、黏膜可发生出血点和出血表现;肾脏充血发炎,充满红色尿液,膀胱扩张。
(四)诊断要点
在临床诊断中,本病可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因素、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以及静脉采血进行镜检并做出诊断,如果在红细胞内观察到虫体的存在即可确诊,诊断时也可应用免疫学、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流行病学的诊断±据是看其发病季节和传播媒介是否吻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的诊断主要判断其典型症状,如高热稽留、贫血、身体消瘦、全身性出血、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第四胃黏膜溃疡斑等。血液检查诊断方法为,采集羊的静脉血液,并将其制成血片,经染色后镜检是否有虫体存在。染色方法可采用姬姆萨或瑞特氏染色法。如果静脉血液红细胞虫体感染率比较低,需要先集虫再制片检查。集虫的方法是,在离心管中加入2%枸橼酸钠生理盐水3~4毫升,再加静脉血6~7毫升,均匀混合后,先以每分钟500转离心5分钟,吸取含有少量红细胞及白细胞的上层血浆,补加少量生理盐水,再以每分钟2500转离心10分钟,取其沉淀物涂片染色即可。通过集虫处理后,虫体的检出率大大提高。羊患有泰勒虫病时,除血液检查外,还应进行淋巴穿刺,从而采集淋巴穿刺物涂片染色后对石榴体进行镜检。如果是死后诊断可直接用淋巴结等涂片染色进行镜检。
免疫学诊断方法可采用间接血凝(IHA)、酶联免疫反应(ELISA)、补体结合反应(CF)、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其中流行病学调查及检出带虫羊可用ELISA和IFAT诊断方法。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基于虫体18SR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准确和快速的优点,除对本病进行诊断外,还有利于虫种的分类。
(五)防治措施
1.预防 对于本病易感地区,可在每年发病季节前对羊群实行注射药物方法进行预防。同时做好灭蜱工作,避免发生蜱叮咬对疾病进行传播。对引进的羊,通过严格的隔离检疫后才能与健康羊群合并饲养。此外,目前本病免疫预防时,有应用弱毒虫苗、分泌抗原及基因工程疫苗的案例报道,但目前还未完全投入生产实践中。
2.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方法可参考以下几种。
(1)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 按每千克体重7~10毫克的标准,通过蒸馏水稀释配成2%溶液,肌内注射1~2次。
(2)咪唑苯脲 按每千克体重l~3毫克的标准,配成10%水溶液,进行肌内注射。
(3)喹啉脲(阿卡普林) 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的水溶液0.02毫升的标准,实行皮下或肌内注射。如果羊出现脉搏加快,可分3次注射全部药液,每2小时1次,并可根据情况在24小时后重复用药。
(4)黄色素 按每千克体重3毫克的标准,配成0.5%~1%水溶液,实行静脉注射。注射时避免将药液漏出血管外。为了避免出现灼伤,注射后数天内要注意防止阳光的强烈照射。如果症状不见好转,间隔24~48小时后可再次注射。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强心、补液等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加强对病羊的护理,使患羊尽早恢复。
(5)应用抗菌药物 应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以达到抑菌和杀菌的目的,如有条件可根据细菌培养后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6)胸腔穿刺 胸腔积聚大量渗出物时,可进行穿刺排液,从而使病情暂时缓解。胸腔穿刺应严格±据操作规程,防止针头在呼吸运动时可能对肺脏造成刺伤。纤维素堵塞穿刺针头或套管时,可用注射器缓慢抽取排除堵塞情况。穿刺排液后,可用0.1%雷佛奴尔溶液、2%~4%硼酸溶液或0.01%~0.02%呋喃西林溶液对胸腔进行反复冲洗,最后用生理盐水灌洗,随后用青霉素50万~80万国际单位及链霉素l~2克,加蒸馏水30~50毫升溶解后向胸腔内注入。
(7)避免产生渗出物 为了避免渗出物的产生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溶液10~20毫升。如果需要加速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排出,可应用强心剂和利尿剂进行改善。
§§§第七节 羊片状吸虫病
羊片状吸虫病也叫羊肝蛭,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在肝脏胆管寄生引起,因此也叫做肝片吸虫病。本病是羊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除对羊、牛造成危害外,人也常见感染。本病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在地势低洼和沼泽地区的放牧场所多发生本病。通常情况下,雨后地面积水会使羊感染的机会增加,因而本病的暴发和流行,多是在久旱逢雨或多雨年份的温暖季节。本病的感染季节主要是夏秋两季,羊一般在放牧吃草或饮用生水后受到感染。
对病羊尸体进行剖检,急性发病的病羊表现出肝肿大,包膜出现纤维沉积,并可见2~5毫米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少量幼虫和凝固的血液。慢性发病的病羊早期可见肝肿大,之后萎缩变硬,胆管增厚变粗,可见绳索样突出。
(一)诊断要点
病羊的症状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或停止,腹胀且有腹水,有时拉稀,严重贫血,黄疸。严重时死亡可在几天内发生。本病常见慢性病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病羊表现出身体极度消瘦,黏膜苍白,严重贫血,眼睑、颌下及胸腹下水肿,最终因衰竭死亡。切开胆管可见虫体和污浊浓稠的液体。
(二)用药指南
1.药物治疗
(1)硫双二氯酚(别丁) 驱虫效果明显,驱虫率高达98.7%~100%,用量为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疗效理想。
(2)硝氯酚(国产拜耳9015) 对成虫用量为每千克体重4~6毫克,一次灌服,驱虫率可达100%。对童虫用量为每千克体重8毫克。
(3)硫溴酚 绵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山羊用量为每千克体重30毫克。以少量面粉做成悬浮液,用胃管灌服。如用片剂,成年羊投喂量为4片(每片0.5克)。
(4)硫苯唑(硫苯咪唑) 内服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6毫克,此药为广谱驱虫药,对羊安全范围很大。
(5)丙硫咪唑(抗蠕敏) 内服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15毫克,对成虫疗效理想,且对幼虫也有一定疗效。
(6)三氯苯唑(肝蛭净)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幼虫的治疗均有效。
(7)溴酚磷(蛭得净)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2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幼虫的治疗均有效。
2.中药治疗
(1)方一 苏木15克、贯仲9克、槟榔12克,水煎,去渣,加白酒60毫升对羊进行灌服;
(2)方二 苏木9克、贯仲9克、槟榔9克、龙胆草9克、木通9克、泽泻9克、厚朴6克、草豆蔻6克,水煎,去渣,对羊一次灌服。
3.注意事项 如果怀孕3个月以上的羊发生此病,治疗应在分娩2个月后进行,避免引发流产或导致产后奶量缺乏;下颌严重水肿并对呼吸、饮食造成影响时,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或者将水肿刺破挤出液体。
§§§第八节 羊弓浆虫病
弓浆虫病是弓浆虫在动物细胞内寄生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是绵羊和山羊流产的主要病因之一。
(一)病原及其形态
弓浆虫主要寄生于细胞内,根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划分为五种,滋养体和包囊两型,多在中间宿主体内发现,但是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在终末宿主体内出现。弓浆虫的终末宿主是猫。滋养体的形状有新月形、香蕉形或弓形,一端稍尖,一端钝圆,其长度为4~7微米,宽度为2~4微米。可见单个虫体在腹水中游离。在有核细胞内可观察到正在繁殖的虫体,形状有柠檬状、圆形、卵圆形等。有时可发现假囊存在于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包囊型通常在组织和实质器官中大量寄生,形状为卵圆形,囊膜较厚,囊中存在成千上万的的虫体,包囊的直径为50~60微米。裂殖体存在于猫的上皮细胞内,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裂殖子。配子体是在猫的肠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时的虫体。卵囊形状为卵圆形,有双层囊壁且表面光滑,长度为12微米,宽度约为10微米。卵囊内存在两个卵圆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长度约为8微米,宽度约为6微米。
(二)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在动物和人的体内,弓浆虫通常只进行无性繁殖,因此人和动物只作为其中间宿主。在猫肠内弓浆虫将进行有性繁殖,因此猫是弓浆虫的终末宿主。在猫体内弓浆虫的发育经过为:猫吞食弓浆虫的包囊,随后进入消化道并向肠上皮细胞入侵,此时主要进行球虫型发育和繁殖。此时将有大量裂殖体的产生,并向配子体转化,最后形成卵囊。随粪排至体外的卵囊可发育为感染性卵囊。在其他动物体内弓浆虫的发育经过为:弓浆虫的滋养体经历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等途径,最终经淋巴血液循环进入有核细胞内,此时将进行无性繁殖,并在脏器组织中形成包囊型虫体。
(三)主要症状
绵羊主要表现出神经症状,如转圈运动、昏迷,呼吸困难,鼻漏,可引起怀孕母羊流产。
(四)防治方法
1.预防 圈舍应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禁止猫类及其排泄物对饮水及饲草料等造成污染;对病羊尸体和排泄物及时清除和销毁,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治疗 本病通过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获得理想效果。磺胺嘧啶(SD)或磺胺甲氧嘧啶(SMl)首次应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14~0.2克,维持剂量减半使用,灌服。磺胺6-甲氧嘧啶(SMM)首次应用剂量为0.05~0.1克,维持剂量减半使用,灌用。每一种磺胺的治疗应用过程中,需连续3~5次给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第九节 阔盘吸虫病
阔盘吸虫病,也被称为胰吸虫病,是由阔盘属的数种吸虫在宿主的胰管中寄生导致的疾病类型。本病常见于羊、牛等反刍动物,其他动物也可感染。
(一)病原及其形态
阔盘吸虫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形态: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胰阔盘吸虫虫体颜色为棕红色,形状为扁平状,长为8~16毫米,宽为5~5.8毫米。虫卵颜色为黄棕色或深褐色,形状为椭圆形,一端有卵盖,两侧稍不对称。腔阔盘吸虫的虫体为短椭圆形,后端有尾突,长为7.48~8.05毫米,宽为2.73~4.76毫米。虫卵长为34~47微米,宽为26~36微米。枝睾阔盘吸虫的虫体呈瓜子形,长为4.49~7.9毫米,宽为2.17~3.07毫米,虫卵长为45~52微米,宽为30~34微米。本病是由上述三种寄生虫侵入羊体所致。
(二)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胰阔盘吸虫成虫一般在羊的胰管内寄生,成熟的卵随粪便等排出体外后,被蜗牛(第一宿主)吞食后进入体内,卵在蜗牛体内经母胞蚴、子胞蚴阶段发育后,将形成呈囊状的第二代胞蚴。蜗牛在爬行过程中,胞蚴随即被排出。在尾蚴的发育中,子胞蚴可移行至173
蜗牛气室内并可经气孔排出体外,附着在草丛中,形成内含尾蚴的圆囊。第二中间宿主(红脊螽斯、尖头螽斯和针蟋)吞食尾蚴的子胞蚴后,在螽斯体内可发育成为囊蚴。羊可能因采食了含有囊蚴的螽斯受到感染。腔间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的发育方式与胰阔盘吸虫基本相同。
(三)主要症状
阔盘吸虫寄生后,患羊主要表现出胰管阻塞和炎症变化,严重情况下,胰功能在虫体的刺激下可能完全失常,致使羊出现消化障碍、营养不良、下痢、贫血、水肿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将导致羊的死亡。
(四)防治方法
1.预防 加强羊舍的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抗病能力;定期驱虫,本病的易感地区,每年初冬和早春各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有条件牧区实行划区放牧,以减少虫体的感染几率;及时消灭阔盘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蜗牛。
2.治疗 本病可应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1)丙硫苯咪唑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20毫升,1次灌服。
(2)六氯对二甲苯(海涛尔或称血防-846)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4~0.6克,隔天1次,灌服,3次为1疗程。
(3)砒喹酮 按每千克体重65~80毫克口服,在进行肌内注射或腹腔注射时,以液状石蜡或植物油(灭菌)制成20%油剂,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0毫克,腹腔注射时应防止注入肝脏或肾脂肪囊内。
相关推荐
养羊技术与羊病防治
2020-12-04
第8章 肉羊常见疾病与防治
§§§第一节羊舍卫生为了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和传播的机会,净化周围环境,要保持羊的圈舍的清洁、干燥;做到及时清除粪便及污物,并将其堆积发酵;饲草、饲料要保持新鲜, …
养羊技术与羊病防治
2020-12-04
第7章 肉羊的育肥技术
§§§第一节育肥前的准备肉羊育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想获得满意的育肥效果,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特点和育肥者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 …
养羊技术与羊病防治
2020-12-04
第6章 肉羊的繁育技术
§§§第一节羊的繁殖生理一、性成熟性器官已发育完全、睾丸(卵巢)和性腺中开始产生健壮的性细胞和分泌激素的时期称为性成熟。这一时期,母羊出现发情现象,如果令其交配 …